顯示具有 影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影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四, 11月 20, 2008

當「富豪冒險團」遇上「富豪狩獵團」...



<征服北極+活著>          金馬影展         台北:日新            20081120


最近剛好兩位「跑跑卡丁人」出現在生活中

一位是新書《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中譯版上市的村上先生

另一位就是這部紀錄片靈魂人物的林義傑

說到林義傑

這部片正是衝著林義傑去看的

林義傑在他06年出版的書《林義傑大冒險》當中就說到他大概是要退休了

這次的2008 POLAR CHALLENGE LIVE RACE要算是他的人生退隱之作了

村上先生在他的書裡談到關於運動員生命巔峰的事

一般說來各種不同運動的運動員極限年齡大約不盡相同

但畢竟都有一個極限

他說他覺得自己年紀越大體力越力不從心

面對這種本質上的生物性能衰退

恐怕林義傑也是無可迴避的=

當然

我們不知道這是不是林義傑退休的原因之一

不過

既然是退隱之作

當然要以「骨肉皮」的迷亂心情前往致敬!

對於記錄片本身

我到是很好奇「持攝影機的人」的處境

因為如果鏡頭前的參賽探險家都感嘆如同地獄

那想必持攝影機的團隊必然也不會過得很愉快

我們能看到片子

當然首先要感謝辛苦的「持攝影機的人」!

再來是關於「探險」這件事

「探險」是一件歷史悠久的事業

人類為什麼會有探險的興趣與執念我不知道

但今天的「探險」與工業革命與現代文明的興起應該有著莫大的關聯

歷史上的「探險」往往評價兩極

站在人定勝天的科學之勝利的傳統立場上

「探險」永遠被描述成一種政治經濟擴張與累積財富增強勢力的先鋒英雄事蹟

但在另外一方面

站在人類學、生態倫理與環境變遷等等的反思批判立場上

往往「探險」又成為了最殘暴的破壞王粗暴行徑

姑且不論這複雜的「探險」心態史

就<征服北極>這件事情來看

身為一位台北的觀眾

雖然片子蠻好看,可是看完其實也沒有特別高興~

主要是我覺得<征服北極>有種「耗巨資拼冒險」的味道
雖然說有多少錢就可以做多少事
但總覺得這種「耗巨資拼冒險」多多少少隱含一種奇觀性質的炫耀意味

這裡不是要說片中人對「自我生命挑戰與追求某種超越」這件事本身不真實
而是整體後退一步來看
有幾人能享受那種後勤無虞的補給而前進磁北極?
而這些看不見的後勤補給
是什麼造就的?

我覺得片中天外飛來那一筆對「富豪獵熊(北極熊)團」的批判很有力(因為非常恰到好處)
但換個角度想
「富豪獵熊團」和「富豪冒險團」在北極圈的相遇
除了彼此目的相異、對動物的道德感相異之外
還有什麼相異?
拿箭獵熊是不是也是一種自我生命挑戰的極致冒險呢?(回到弓箭時代打獵對現代人來說應該算是一種還蠻困難的挑戰吧?)

當然
兩者在動物道德感以至於恐怕世界觀上都是天差地別啦
「只玩自己的命」應該是比「同時玩自己和北極熊的命」要高尚多了~

身為一個觀眾
對於這趟「去北極征服自己」的紀錄片覺得很好看
(恐怕這是種任誰也無法避免的類似「臥可遊」的那種移情想像)
不過對於片中人以及導演俱都忽略了某種「金錢帝國主義對北極的強殖暴力」
我覺得雖然沒有什麼不對
但總容易因此而流於純粹奇觀化吧

簡單講就像是:
沒有錢,誰走得進磁北極?(如果真有此人,就真的是英雄!)
換句話說,很有錢,就可以以冒險之名任意插入磁北極而自我感覺良好而巨大?

在<征服北極>這個活動裡

對參與者來說

「探險」這件事是一種為了挑戰自己、完成自己的企求

整個探險行動的價值主要也在於此(當然,我們還是看到很多各式各樣的「旗子」,所以其實還是有許多其他的各種邊際"效益")

不過

無可諱言地來說

這個探險

恐怕還是承襲了人類歷史上那個「人定勝天」的現代精神

對照村上先生的人生馬拉松(不是我故意要亂對照,一來是因為剛好最近這兩個物件進入生活中,另一方面,林義傑和村上都是跑馬拉松的跑跑卡丁人)

就覺得這種「耗巨資拼冒險」的味道多多少少還是有點那種殖民式的橫徵暴歛氣息在內

跟自己一個人以自己為目標挑戰各式馬拉松、最多跑到掛的情境相比

確實是並沒有如同參賽者自己所表達出來的那麼值得感動

如果要標榜挑戰自己

有得是免費的方法

譬如剛看過的那個<阿拉斯加之死>的主角

或許就是一個雖不完美但依然非常可資參考的例子~~

後記:我非常疏離地在影片最後頻頻想到:那個去磁北極接小隊回返基地的小飛機,這樣飛一趟要付多少錢呀?恐怕很貴吧!




星期日, 11月 16, 2008

一個自由反抗者的悲劇旅程into the death…


<阿拉斯加之死> 金馬影展 台北:日新 20081115 週六

                                                                                                                  文/雷煦光



                                     「月夢」                              詞、曲:唐朝 演唱:唐朝


月夢寂沉沉 銀霜茫茫


玉魂飄散落 幾多淒涼


獨步漫長宵 風過花零


遙望月空鳴 你在何方



珠碎點點清 玉水河塘


鱗鱗月破去 心泉搖晃


今宵對昨夜 明空浩蕩


殘思追穹方 月已西往



怎能忘記 你在身旁


幾度歡樂 幾度憂傷


怎能忘昔夜 月影離合


幾多歡唱 幾多迷茫


風吹過 雲影似夢



怎能忘記 你在身旁


幾度歡樂 幾度憂傷


怎能忘昔夜 月影離合


幾多歡唱 幾多迷茫


回目月高懸


簫訴流芳



怎能忘記 你在身旁


幾度歡樂 幾度憂傷


怎能忘昔夜 月影離合


幾多歡唱 幾多迷茫


風吹過 雲影似夢



我要撫摸你


我要撫摸你 <唐朝>,1992


──────────────────────────────────


       死亡趨力


      亞歷克斯從拒絕父母送禮的一刻起,就充分展現了他個人強大的死亡趨力以及意志。剪掉的身分證、清空的存款、拋棄的車子、塞進垃圾箱的車牌、燒掉的美金、留在最後一位順風車司機朋友車上的東西、最後一道清洗包裹但嚥氣拋棄的肉體……


      亞歷克斯站在美國社會的母體上賤斥這個母體,深深鄙視這個社會、父母、偽善、制度、法律、職業、身分……。他引用他讀到的梭羅的話:「我寧可不要……(其實就是一切),但給我真相。」當然,我們都很清楚他要到的真相是什麼。


      亞歷克斯的這股強大的死亡趨力,是他通往真相的方法,同時也是他創造真相的方法。在他死前最後發現的,是從他心裡迸發到筆記本上、並且打了兩個驚嘆號的:SCARED!!


      “Lonely” “Scared”亞歷克斯最後發現的生命真諦,記載在他的筆記本裡。一望無際的阿拉斯加荒野,當所有動物都消失了,大河湯湯、鏡頭中的神奇巴士與週遭植物迅然好似勾結寒地日光呈顯出一種驚悚而令人膽寒的潮溼冰冷色調……我想,身為一位觀眾,也可以感受到那種「處境」是多麼地孤絕。孤絕徹底衝破了嚮往某種真相的意志,徹底翻轉了亞歷克斯信心滿滿的巨大感動,徹底瓦解了亞歷克斯通過書本和詩意與文明社會所建立的鏡像關係,孤寂擊碎了鏡子……成為恐懼、成為害怕,純然的恐懼與害怕!那是什麼呢?我想就是他最終所追尋到的真相:死亡。


       「死亡」可能真的就如同絕對零度般地極寒,雖然理論上或許沒有任何一個尚未到達終點的人可以體驗,死亡是生命力量最後的迸發,我們或許可以稱那個為「昇華」,追求死亡之本能進入真相的極寒深處,亞歷克斯到達了終點,一切……都成為如浮雲般,飄過最後視線範圍內的輕盈弛放。



      遊蕩在體制的邊緣或體制與體制的夾縫


        亞歷克斯是擅長逃逸的人類,沿著基里蚵畫作中那狹長的陰影,貼在所有轉角的陰暗牆面暗自移動在整座巨大的文明堡壘殼體之中。


        當然,我們不適合去細究為何沒有身分證的亞歷克斯可以在漢堡王打工,在維持一個與社會疏離到最低限交集關係的經濟生活中,沒有被社會警示系統所發現或捕獲,但這恰恰顯示出亞歷克斯是一個多麼了解美國社會的游離份子!他其實是多麼地社會化呀!一個可以游離在社會化建築的所有細縫中的能手!


        整個美國社會變成就像是亞歷克斯所欲賤斥的那個陰性母體,他嚐試追尋在所有秩序的邊界道路上,體驗一切所能想像得到的犯禁與重建,為了獲得一個他似乎從來沒有獲得的主體,他意志堅定且滿足地與這個母體尋隙裂解著,他要尋找的就好像是一種最快意且細致的分離路線,為了要擺脫繫著他的身體與母體的那條最根本的臍帶,他毅然決然地從臍帶開始鑽進了他想要逃逸出的那座母體深淵,試圖在最深處找到最終極的出口,他想由內部整個地消解掉與他懸命一氣的賤斥母體,他成功地躲過所有的監視目光(那些為了保護他所存在的監視目光),沒有任何一個注視或欲攫獲他的目光能得逞!(亞歷克斯感到滿意、快活)沒有任何一道保護他的禁忌能夠覺察到他!(亞歷克斯感到更滿意、更快活),他太了解這座賤斥母體是何構造、是何運作,他太清楚了,清楚到甚至迷人!(迷人的「亞歷克斯.超級浪人」)我們優秀的亞歷克斯……像是個提前看到末日的先知,又像是個一心鑽回母體墳墓中永恆安詳的殉道者,他游刃有餘地滑過了一切體制與體制間的狹長陰影、禁忌與禁忌間的罅隙邊緣,他成功了!(發現神奇公車的亞歷克斯!)最終,他到達了墳墓的最深處,終於飽嘗了夢寐以求的真相,化作了一頁頁遺書似的筆記紙,與一幀停留在永恆當中的微笑自拍照,一位成功逃逸的遊蕩者,成功尋隙追尋死亡而墜落大地的「永遠的少年」。



      嬉遊的力量或必要


        瑞尼與他愛的女人。


        亞歷克斯在90年代重返一種揉雜傑克.凱魯亞克與傑克.倫敦的嬉遊生命。在那個美國大陸所孕生的嬉遊生命,緊緊箍住了亞歷克斯的頸項。


        瑞尼嬉皮在亞歷克斯的生命中,像是一個永遠打轉的客棧。亞歷克斯不是嬉皮,他是嬉遊,而且是有終極目標的嬉遊者,他的目標在瑞尼嬉皮看來,可能像是掛在驢子頭前面的胡蘿蔔。對一個嬉皮客棧而言,真相或許就是一間客棧,一間流動的客棧,一種純然嬉遊大地的流動。


         凱魯亞克似乎介於瑞尼嬉皮和亞歷克斯之間,從瑞尼嬉皮口中迸出的 “On the road” 以及亞歷克斯熱愛的傑克.倫敦,成了激動亞歷克斯上路的野性的呼喚,一股同樣震懾著我們的嬉遊的力量。


         終於,我們還是要面對身為觀眾的終極義務,也就是有言或無言地必然會給出評價。即便悲劇經常只是要讓觀眾無意識地被淨化。


         亞歷克斯可以說是一個悲劇英雄,或是一個文學性人物,他的悲劇性格就像是伊底帕斯式的,弒父娶母的,以不同於伊底帕斯的一種很美國的嬉遊的逃逸能耐,同時在自己身體裡閃避了父以及鑽入了母體深處!


         我想,亞歷克斯是成功的!他不是一頭追逐吊掛眼前胡蘿蔔的驢子,他決意全靠自己的力量去探查那個生命最核心或最邊緣的真相,而他在由全靠自己嬉遊所抵達的純然孤寂擊垮他已然薄如蟬翼的自滿的時刻,他達陣了!尊嚴地死去,他可以說是結結實實地碰觸到那個非嬉遊者無法碰觸到的生命真諦:一個對死亡的絕對清楚而深刻的終極體驗!這個體驗總地來說應當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個「瞬間」,一整個逐漸達陣的死亡體驗過程……Into The Wild…...Into The Death……











星期五, 12月 07, 2007

2007金馬影展-17


大日本人 2007/12/06 1030 信義14廳

自嘲的力量

大日本人不畏懼自我嘲弄。在台灣可能就不會有類似大台灣人這種片,我們似乎還沒走到勇於嘲弄自我的地步。


大日本人有許多的影射和諷刺,諸如日本民族主義維新自強的傳統、和周邊國家尤其是北韓和中共的緊張關係、崇美情結以及反美情結、日本國內的怪獸危機意識、環境品質惡化、消費文化、收視率價值觀、懦弱的自我等等。

電影以訪談紀錄片的形式,針對一個虛構的真實人物,也就是大日本人的最後一代,進行日常生活的調查。從大日本人自己的個人生活角度談大日本人,也從收視戶的街頭訪問來談電視上的大日本人,所有人都把這個虛構的大日本人當作一個具體的現實人物來談,就好像在談大家那個虛無縹緲卻又無所不在的國家——日本。

通過自嘲的手段、徹底消滅大日本人(斷後與失望)的手段,其實潛在的那個日本大人也就誕生了。這就是在這裡說的「自嘲」的力量--同時以消滅「大日本人」來重新標舉「日本大人」。

星期一, 12月 03, 2007

2007金馬影展-16


天然子結構 2007/12/03 1310 日新威秀


山村從來不下雨,頂多只有冬天看見積雪,但是唯一一次的東京之旅,卻下雨。

都市裡的下雨天總是感覺特別難受,萬不得已要出門時後也只想從一個地下停車場移動到另一個地下停車場就好,千萬別有需要撐傘的機會。

山村沒有雨,或說沒有安排雨景,應當就是因為電影要拍的就是山村裡的一陣微風,而不需要下雨來攪局。

天氣的對比似乎也就成為一個通過影像給出的感性,替這個溫煦的鄉村微風提供一個乾爽舒適的空間。

電影介紹上說這是導演的「純愛」力作,不過清純的青春愛情物語可以計算得不狗血同時不俗氣好像不容易,但這部談青春愛情物語的片卻是不狗血同時也不俗氣。

星期日, 12月 02, 2007

2007金馬影展-15


搖滾英格蘭 2007/12/02 2140 日新威秀

原本以為是一部談英國搖滾樂的片子。

結果是一部談英國社會的片子。

破敗社區、光頭族、福克蘭戰爭、民族陣線等等。電影不是從既有的光頭龐克印象出發,而是從「光頭族」也是人的角度出發,所以,其實電影中用的音樂不是Punk,而是Sad-Core Folk,影片中的光頭青少年的宣洩管道不是殺人放火,而是去廢棄建築裡打獵玩,平常就泡泡咖啡館。

最血腥暴力的橋段應該就是民族主義者康寶的情節安排了,除此之外,表面上的血腥暴力不是重點,而是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暴力,以及片中英國社會的政治暴力才是要命的暴力。


可是都沒看到摩托車覺得很機車...



2007金馬影展-14


舞妓Haaaan!!! 2007/12/01 2230 日新威秀

從日劇<虎與龍>認識阿部真夫到這部片,當然,另外還有宮藤官九郎。

阿部真夫的演員能量實在出奇地高(或許在日本藝能界其實也並不出奇罷),不過這很令人佩服,這麼高的能量......不知道幕後他是怎樣的人,會是剛好極端安靜的那種人嗎?我想,跟他一起演戲一定壓力很大。

風格喜劇搭配京都藝妓文化,好向近來的日本片很多走這種風格,當然,在這樣的電影中,我還是關注在演員和編劇兩方面,畢竟演技(炫技)和編劇在這類型片中扮演吃重的角色。

總地來說是非常好看的片,絕無冷場,官久郎談論京都藝妓文化和他談論日本傳統落語的方式很相像,都有一個老派組織在,然後有迷眾,然後有因為迷眾而牽扯進去的閒雜人際關係,而這個閒雜人際關係卻都因著「人都有不可知的潛力」的原則而與傳統文化產生衝撞與和解,大致看來似乎有著這樣的編劇結構在,可以說是一種類三段論證的結構。在這樣簡單結構的編劇中,劇情中事件的發生以及演員的演技,就成為非常重要的血肉,像<虎與龍>劇中,龍二演技的虛弱要不是有其他老辣的演技派撐著,戲可能就要傾斜了;而這次的舞妓Haaaan!!!中,比較危險的可能是柴崎幸演的駒富士,但其實還是很厲害地cover過去了,而另一個比較危險的,其實是鬼塚,看電影時後,經常會替阿部的能量捏一把冷汗,真怕一不小心他就over了,就像那種拼命控制,深怕音源over然後「破聲」的音控師。

總地來說,看宮藤官九郎編劇的電影就像是在家收看球類比賽的實況轉播,明明是現場(劇場)性的演出活動,卻在家舒舒服服邊喝著飲料邊翹腿收視,就是這種觀賞經驗--在家收視現場直播!


2007金馬影展-13


永遠的馬龍白蘭度 2007/12/01 1030 in89豪華



紀錄片說馬龍看到剪接完成的電影後,就不理貝托魯奇了,並且不想再理這部片。貝托魯奇後來在加州和白蘭度會面時後說:妳不覺得我把你的內在剖析得很成功嗎?白蘭度說:你確定電影裡面那個是我嗎,呵~


Discovery做了一個介紹十大名機車的節目Greatest Ever Motorcycles,其中第五名是英國Triumph,白蘭度在這部片中就騎著一輛據說是他自己的650cc Triumph Thunderbird。


紀錄片中說這部片中的造型刻意混雜各種文化元素,一會兒是北美印第安人,一會兒是愛爾蘭人。

白蘭度可能一生都在尋找,關於他自己心中的秘密。就像Gorge Englund說的:馬龍是個沒辦法確切說出「我就是個怎樣怎樣的人」的人。

無論如何,這些就是我們看到的馬龍白蘭度。


1924-2004

星期四, 11月 29, 2007

2007金馬影展-12


萬世歌王  2007/11/29  1030  in89豪華

雖然我一點也不喜歡他的歌聲,不過他的音樂卻像是藝術作品。

似乎可以將他的作品放在當代藝術中看待,又似乎讓人連想起羅伯.威爾森的劇場,不過,話說回來,對一個有唱歌的音樂專輯而言,不喜歡他的唱腔和聲音就完全是致命的一擊,我不喜歡這個流派的音樂,不過要是將Scott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創作者來看的話......不知道,得要聽聽這二十年來他的兩張唱片才知道。


2007金馬影展-11


樂隊來訪時 2007/11/28 2100 日新威秀

說這部片好看絕不是因為裡面那位以色列老闆娘太性感——雖然她實在是很性感得要流口水——是因為樂隊指揮圖費格的臉太迷人。

一開場的情境就替這部電影定了調,這就是「一排穿著奇怪的人站在一片荒涼的陽光中等待果陀」的電影。

電影最後在樂隊終於抵達目的地,站在舞台上搖將起埃及古典音樂的手勢告終,這個埃及古典音樂的手勢在開場時候的荒涼陽光中,像是特別的荒謬可笑~

當然,在以色列談阿拉伯文化總讓人覺得有種「那個」知識分子的味道~不過這個部分牽涉甚廣,沒有三兩三,還是不要瞎說。

圖費格的臉。

圖費格的臉像是一張埃及古典音樂荒涼在杳無人煙的沙漠中的迷人感,睇視在口中菸圈的白髮老團員,午夜唱在沒有文化的像是不存在的小社區,空空蕩蕩卻又迴盪著深邃的幢幢身影,是文化的手勢在招呼嗎?

包覆在好笑警察制服底下的古老手勢,就像呆坐在海邊空釣一整天的圖費格,聽著延綿不斷的海浪,幾乎要變成永恆。


星期三, 11月 28, 2007

2007金馬影展-10


4月3周又2天  2007/11/27  2200  信義14廳

男友媽媽生日那天,室友請我幫了個要命的忙...。

事情發生得太突然,我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也完全沒有多餘思考的時間,關我什麼事?我竟然必須脫了褲子讓那個一直很討人厭的密醫趴在我身上幹我?總之,反正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了,我到現在還無法相信。

直到我終於坐在半歇業的旅館餐廳面對著我那個說自己覺得有點餓所以下來餐廳找吃的的室友,看著她抽著菸,我喝了兩口水,才勉強擠出像句人話的話:「我們永遠不要再提起這件事。」

今天,為什麼會過成這樣?

2007金馬影展-09


羅馬尼亞短篇輯  2007/11/27  1700  in89豪華

<我的七號女神>
女主角的自殺讓男人的負心和男童的愛慕正面對質在一起,結果最後卻只有馬夫老闆為她的死痛哭哀悼。
<電梯春光>
媽媽在工作的電話色情聊天站與兒子在互不知情的狀況下,每天都聊了很久,討論在電梯裡可以和喜歡的女生做些什麼。兒子因為電梯故障而認識了辣妹,而同時正在電梯裡讓電梯故障的,卻是誤以為每夜打來討論電梯艷事是自己丈夫的媽媽......大家都因為滿足了性欲而變得很快樂。
<利維的夢>
每夜做著醒來就忘紀的噩夢的利維,過著銷贓的閒蕩生活。跟自己遠在義大利工作的好朋友的女友恩愛著,自己好友的女友懷孕了,原本想就此跟著利維,卻撞見利維在闃黑的酒吧後廂與一位熟女客戶幹著好事。坐在自己好友的媽媽還是阿姨或者姑姑家的廚房接著自己好友和傷心離開利維的自己好友的女友在義大利開始生活的電話,原來,那個總是一醒來就忘紀的噩夢是利維困在一座被四周海水淹沒而孤立無援的廢墟之上。
<塞車狂想曲>
看來相當趕時間又忙碌的白領階級一直講著急迫的電話,關於自己女兒說她吞了一個髮夾的事。醫生認為女兒是在說謊,塞在車陣中的白領階級困在原地,連計程車都塞車,甚至誰也不知道他到底要去哪兒。最後只好約路邊一樣無聊的賣飲料的女工讀生去咖啡館聊幾句,女工讀生說自己已經辭職,明天就要離開,白領階級請她幫自己在手機裡拍張照,大概是要傳給女兒看,最後,白領階級再次回到因塞車而路邊停放的車中,駕車離去。



這部片的羅馬尼亞景觀似乎都很破敗,是那種總是很被放棄的郊區情境嗎?高級名車與殘破民房、銷贓與美金歐元黑市流通、通貨膨脹的超小幣值......人在裡面,總也是營營度日,好像也沒什麼不同,或許,就是作的噩夢不太一樣罷了吧。

星期一, 11月 26, 2007

2007金馬影展-08


立喰師列傳  2007/11/26  2200  日新威秀

原來,「立喰師」是押井守除了現職之外所私淑的第二種職業。

押井守替立喰師這種職業虛構了一個系譜,以一種考古學之姿,可以說基本上虛構出了「立喰師」這種不存在的職業。

片子以真人影像結合漫畫影像加上印刷品質料(譬如報紙)影像以及電腦特效等等的綜合動畫影像,可以說在影像感知的層次有著相當複雜的作用,每一種影像質感的選擇似乎都在這個作品之中扮演著必要的角色,這些不同質感的影像具有各自不同的穿透力,意即,真人照片的影像具有漫畫影像截然不同的感知,首先一個不同就在於對影像真實的感知。照片這種影像直接聯繫上的是近乎直接類比為「肉」的感知,所牽引的世界是一個肉體的世界,肉的感性;而漫畫影像所牽引的,是認知的世界,我們通過對各種空間幾何的想像與對肉體的描繪的線條與光影等等來化約概念,獲得認知,這是關於認識論的感知層面,是概念的層面,是想像的感性。

肉的感性與想像的感性交織在一起,讓我們哪一方都不能放棄。不能因為正在接受肉的感性刺激所以暫時放棄對漫畫卡通影像的想像感性的接收;也不能因為正在接受想像感性的刺激因而暫時放棄肉的感性的運作,這兩種感性的交織,將我們的大腦和胃聯繫了起來。

立喰師列傳的影像牽動著我們的大腦和胃,無法以純想像來加以認識,也無法以純肉來加以消化,就這樣來來回回,在大腦與胃之間醞釀成一團不知道是什麼的不斷生長的有機體。

立喰師列傳的故事說得煞有介事,其文學性也不容小覷,不過......也沒看過押井守的連載,所以也沒得說。



2007金馬影展-07


驚異狂想曲 2007/11/26 1800 in89豪華

這隻貓頭太有吸引力了!怎麼會有這麼了不起的影像!

驚異狂想在匆匆之中開演,在匆匆之中一幕換過一幕,在突然之間結束,整個過程都很符合驚異這個詞的調性。

丹麥小女孩片實在太精采,(雖然丹麥A片舉世聞名,但這裡當然不是在意淫很下流齷齪的事),Blood Sister。

導演太精準了,就是說實在很精準地把那個女孩間情感的血腥(其實也就是人和人之間的情感血腥)體現得這麼簡潔有力!

我想...導演勢必在拍這部片之前,花了很多工夫去營造小演員們的心理狀態以及情境設計,這麼清楚銳利的眼神,直接就觸動每個人心中那個「陰暗的按鈕」(駱以軍語),有夠犀利,真是有夠犀利...


2007金馬影展-06


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 2007/11/26 1600 日新威秀

這部片不消說,當然是迪倫迷的致敬片,從機車騎上路開始然後結束在機車撞樹告終。整部片就在這樣一個迪倫生命的關鍵事件中,以纏繞隱喻的方式,通過七個不倫不類(這是開玩笑的,其實意思就是說七段特意虛構的故事)的故事,完成對迪倫音樂明星生命的解析。

之所以說這是一部特別是「迪倫迷」的電影是因為,如果不是迪倫迷,誰看得懂電影在演什麼?

車禍這個事件對迪倫的音樂明星生涯而言,具有太重要的影響,雖然車禍很嚴重(至少迪倫活過來了),但其實在他出車禍前的那段時間,更像地獄!如果沒有車禍,迪倫大概也就像類似3J那樣的當時代一票搖滾明星的命運一樣了吧,因此,或許車禍對他來說,反而是種救贖。

電影中除了狄倫的七個分身之外,最重要的就是Baez的分身了,我想那位女士應該是Baez吧,呵~Baez在迪倫的音樂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們之間的私人情感糾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誰知道,大概就像電影裡所說的了吧。

電影裡當然還影射了很多民謠大墓園裡躺著的人物,Woody Gutherie, Pete Segger......還有,那個黑人小孩是用左手彈吉他,為什麼是黑人?為什麼是左手?導演在影射誰?嘿嘿..

啊~~~就是太多影涉來影涉去,我想導演和編劇一定樂壞了,樂到翻過去....

最後,那首經典的現場Like A Rolling Stone,我說得是那個觀眾席突然有人對著迪倫大喊:Judas!!!然後迪倫回應他:I Don't Believe You...然後,那造成聽說Pete Segger要拿斧頭砍斷音源線的「叛徒的電吉他」聲音......嘎然響起!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O0gSJGJ7Fs

啊......實在太銷魂了,導演和編劇一起討論劇本的時候一定樂到翻過去~

2007金馬影展-05


她。JUST DO IT 2007/11/26 1310 信義威秀13廳

第一部:女力
很像<下妻物語>的開場。以充滿神力的女超人作為主角,從女超人想要融入平凡女性的生活到最後以認同自己的神力並協助地球重建為終,很清楚地給出一種女人看女性的方式——女性不要委曲求全地壓抑自己的能力,要發揮出來。

第二部:親愛的,妳好嗎?
失婚以及失戀的兩位好朋友女人,在開始重建生活之際的一段自我追尋旅程。這裡觸及到的是傳統婚姻或戀情底下女性在面對失去傳統生活目標後的自我生命形構,重新定義生活的意義。

第三部:夏天
少女對依附在男友主導的關係籠罩下的戀情感到不滿,於是通過學習衝浪找回自我的生活重心,當然,也就建立了個體生活之必要的自信。


我對這三部談女性議題的短片的興趣在於三部電影分別用什麼樣的「話語」或「認知的意願」(La volonte de savoir, Foucault, 1976)來談女性,有沒有談出新意?有沒有落入溫情主義?有沒有意識到「女性」這個用語本身所包含的權力技術的詭計?

還是從一個最關鍵的起點來說:我們為什麼要特別關注「女性」?

提出這樣的疑問不是說我們不應該關注女性,而是說我們應該怎樣關注?「女性」這個政治性話語到底還存在著什麼樣的問題?當我門開口說「女性」的時候,我們自己在哪裡?

我想,從這幾點問題來看這個女性議題三部曲,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在於:三部片「說女性」的方式以及背後那個「認知的意願」其實還是父權的。意即,第一部說「女性應該不要委曲求全壓抑自我,要充分發揮自我的能力與追求自我的快感」;第二部說「女性應該在失婚或失戀後好好關注自己,開發自身的潛能,好好愛自己。」;第三部說「女生可以不要待在沙灘上當花瓶百無聊賴,可以做跟男生一樣的事,並且可以藉此取得自信的魅力。」

籠統地來說,三部片的女性觀點其實和「女性成長」這個大議題沒有太大的歧異,而且三部片都基本上從「女性是受壓抑的」這個基礎上出發,給出具現實意義的解決方法。

我的好奇是在:我們為什麼一睜開眼就認定了女性是受壓抑的?「女性受到壓抑」這件事何以如此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們無須加以懷疑的基礎真理?

女性受到壓抑嗎?是誰在壓抑?我們為什麼都說女性受到壓抑?女性沒有受到壓抑不可以嗎?女性天生就必須是受到壓抑的嗎?女性天生就是需要重建自我的嗎?女性為什麼會沒有自我?

三部片不約而同都認為女性其實完全可以自我建構,尋找自信,從而活得快樂有主權。為什麼都是這樣呢?

這裡要批判的當然是關於「女性話語」的消費問題,也就是說,電影導演認為她/他們發現了父權體制,發現了女性沒有自我,缺乏自信等等的社會現實,所以要拿這個問題來拍電影,除了參加影展競賽之外,還須望能通過作品喚起許多女性的自覺或認同。

以上這樣的猜測捼果是真實的,那會不會變成「消費女性」?消費一種四十年前開始論述的學術話語?女人為什麼總要被箝制在女性主義話語當中?女人一定是女性主義話語的樣本嗎?這是因果問題還是倒果為因?

這裡當然不是荒謬地要否定電影導演們所提出的女性處境問題,而是說,既然是電影,那麼一述家可不可以不要輕易成為一些權力話語論述技術的幫手?這種幫手角色由電視劇來扮演就可以了,電影導演基本上還是一個大家所寄予希望的藝術家,因此,電影導演所應該覺察到的,必然不能僅僅如此而已。

如果電影導演並不打算討論性別政治的議題而主要是想說一些關於女人的故事,那麼我想,女性議題不是消費品,女人也不是實驗課上用來解說理論的樣本,女人就是人,談「女人」的故事請回到談「人」的故事角度。

星期日, 11月 25, 2007

2007金馬影展-04


啊!人生  2007/11/24  1900  日新威秀

有夠好看的片,因為有夠機巴!

大家都很漠然又認真地看著自己,就像片中某個霧的天氣一般,什麼樣的世界可以孤獨又自在的如此怡然自得?真是一個「荒謬時刻」的最佳寫照,在一陣哇啦啦之後突然停了下來......什麼事呀?誰知道。

真是一個用停頓翻轉出荒謬感之劇場時刻的最佳範例,而且配樂歌曲太好聽,圍著棺材都讓人不由得要稱讚這個葬禮實在來得太好了,躺在棺材裡這傢伙真是死得好~

吉他手的吉他彈得很好,可是跟他那個調調好像不太合,長那個樣子彈那種solo其實很怪。

這位土巴男真是棒透了,義無反顧地撞倒沿路的所有路人,大家都被撞得莫名其妙,他卻一派任真地勇往直前,必然要完成任務!


啊!人生。實在是有夠機巴又讓人還想再看一遍的片。

2007金馬影展-03


市川崑物語  2007/11/24  1530  日新威秀

原來...市川崑是一位導演。

介於閱讀與影片之間的電影,我們可以先讀一段文字,然後給大家看一點相關的影片,圖文並茂。

適合同人團體,跟岩井俊二共同分享私人癖之愉悅~

菸不離口與受到輻射攻擊居然還都活到九十幾一百多歲,真是不可思議的一家人哪。


2007金馬影展-02


布拉格練習曲 2007/11/23 2300 日新威秀


捷克電影好像都很幽默,跟他們的作家一樣幽默,因為想到米蘭.昆德拉。

這種捷克的幽默是橘子口味軟糖式的。



2007金馬影展-01


蝴蝶 2007/11/23 1900 日新威秀


〈蝴蝶〉的故事是一個「無路可出」的故事,南方澳就是這個無路可出的全部世界,在這個無路可出的世界中的人們因為空間太過擁擠,於是相互撕咬,至死方休。死亡是唯一的選擇,在缺乏跳躍能力的動物間,只存在平面式的二維空間,即便時間讓動物們能夠各自流動,卻永遠會在同一層樓碰頭碰臉,只好你死我活。

死亡是這個無路可出世界中的跳躍,動物們最後的終極武器就是死亡,以死亡釋放潛在於時間當中的空間,獲得自我最後的存在意義,自我完成的方式就是自我消滅,再度復歸於無,南方澳到頭來還是依舊沉默的。